今天是周六,我想起观察者网上王骁 Albert 要更新视频了,于是我打开 B 站进入观察者网的频道,映入眼帘的却是十几条几十秒不到的短视频;我下载人民日报的 App,只是为了关注报社的专题报道,然而一眼望去尽是各路花里胡哨的「自媒体」文章。
以上现象不仅局限于网络新闻媒体,而在网络内容平台普遍存在。用专业的话概括,这称为内容「垂直化」缺失。其根本原因,是网络信息的碎片性与传统资料的结构性之间的矛盾。
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网络媒介的信息推广机制:每个内容拥有对应的推荐权重,数值越大,平台会向越多用户推广该内容。推荐权重主要由两个指标决定:「浏览量」与「浏览完成度」。娱乐化内容在浏览量上有较大优势,碎片化内容在播放完成度上有较大优势。碎片化与娱乐化的优势结合,便有了如今短视频的爆火。而严谨、深入的传统长内容则与之恰好相反,导致了我们所说的「硬核内容没人看」的现象。由此持续下去,真正有深刻意义的长内容媒体将难以存活。因此,网络媒体需要通过短内容为长内容吸引流量,维持正常营收。
而制作短内容的门槛相对于长内容更低,「人人皆可发声」的同时必然导致内容整体质量下降,长内容则被大量的短内容所淹没。在传统的纸媒上发布一篇报道需要经过报社层层审核取证,甚至编辑亲自执笔修改,而任何人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并实名认证,就可以成为「自媒体」在网媒上发表文章;传统纸媒上的一篇报道需要严格遵循新闻报道规范,结构完整、分析深入,而以娱乐化短视频为主要内容的网络频道便可称为「新闻媒体」。
我认为,网媒需要多样化,但「人人皆可发声」的媒体平台必然会导致内容整体低质化;网媒需要时效性,但不代表文章发表前不需要严格审核。作为「知名」新闻媒体,媒体平台发挥着传播信息、影响社会舆论的作用,必须对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负责。
现在我终于明白,美剧《新闻编辑室》中为什么新闻主持人 Will 不愿意在节目中播报娱乐信息,不愿意参加娱乐节目,甚至不愿意在节目中向观众露出一丝笑容。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,「新闻媒体」就应该有「新闻媒体」的严谨与严肃。同样,我不否认短内容的价值,但如果娱乐化短内容取代长内容成为网络信息的主流,甚至是社会舆论的主流,将会影响公众及时了解真实而重要的消息并进行深度思考。
除了新闻媒体,网络社交平台也应加大对长内容的推广力度。平台可以引入 AI 技术来分析内容的质量与原创度,而非仅以「浏览量」和「浏览完成度」来衡量内容的推广价值。网络媒体作为当今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者,更应该主动承担起推动网络舆论氛围良性发展的责任。